(通讯员 米玉洁)今年是《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68周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23周年,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的第四年。2023年7月11日至7月13日,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乡村振兴推普实践队——凉山筑梦团深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马坪坝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边璐 摄
探访村民,了解基本信息
7月11日,团队成员集聚马坪坝村,共分为三个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随后在村中开展了走访工作。团队成员向村民表明了团队成员的身份和意图,介绍了团队的社会实践内容和目的。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村中主要是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外出。正值暑假,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在家中。团队成员主要采访了村民关于乡村的相关信息,例如采访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居住状况,在询问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隐私和个人权利,耐心倾听村民的讲述和反馈,并记录重要信息和观点,在走访结束时,积极向村民表达感谢。
填写问卷,进行深度访谈
7月12日,团队成员开展了问卷填写和访谈工作。通过填写问卷的形式,同时与村民进行深度的访谈,积极了解村内推普工作的开展情况。针对推普工作开展情况的问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村民个人普通话的熟悉程度、学习途径和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村民对于普通话推广工作的认识。通过问卷填写,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反馈相关的结果和情况,团队成员与部分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了村内推普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个人对于普通话的认识。深度访谈活动较为真实的反映了村民的声音,团队进一步了解村民对于普通话的真实态度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推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为后续推普工作的进展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在进行深度访谈时,团队成员更进一步询问了关于普通话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发现普通话推广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普通话环境建设较弱,学习氛围不浓厚,村民能够接触到普通话的学习途径较少且单一;二是村民个人对于普通话的信心不够,不敢于说普通话。上述两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营造一个能说普通话敢说普通话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学习普通话的途径,敢于说普通话。
参观种植基地,感悟产业振兴
团队成员走访了马坪坝村的葡萄园种植基地,深入了解了农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和潜力。在与种植基地的负责人进行交流时发现,普通话在农业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葡萄种植的过程中,种植园的工作人员与来自其他地方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时,在葡萄销售、运输的过程中发现,普通话的使用让农户与更来自各地的商户进行交流和合作普通话的作用尤为重要。
图为团队成员与种植园工作人员交流 边璐 摄
走访彝族村寨,体验文化魅力
7月13日,团队成员走访了当地的彝族村寨,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马坪坝村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彝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受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过程中,听取了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感受到了村寨内的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和骄傲,彝族村民也表示愿意与外界分享和交流,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彝族的独特魅力。语言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普通话的广泛使用,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图为彝族传统瓷器 边璐 摄
此次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指示》内容,弘扬会议精神,深入了解乡村普通话推广现状,并进一步加大普通话推广深度和广度。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团队成员更加深刻认识了“以推普筑未来 以文化促振兴”的团队口号。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对推普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队员们表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期待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祖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